学院主页和咨询电话
学院主页:http://tyxy.nuc.edu.cn/
咨询电话: 0351-3922161
历史沿革
岁月沧桑,源远流长。中北大学体育学院前身为中北大学体育与艺术学院,历经太原机械学院体育教研室(1958-1994年),华北工学院体育艺术部(1994-2001年),华北工学院体育系(2001-2004年),中北大学体育系(2004-2006年),中北大学体育与艺术学院(2006-2013年)等发展阶段,2013年成立体育学院。
学院荣誉
体育学院成立以来,累计出版学术著作、教材40部,撰写学术论文500余篇。共承担国家社科基金2项、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2项、省部级课题及其他各级课题100余项,获得“山西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山西省高等学校科技进步二等奖等”、“省级精品课程”、“山西省本科院校教学基本功竞赛校级一等奖”、“山西省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全国高校体育教学评价优秀学校”、“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优秀高等学校”、“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等多项省部级奖项与荣誉称号。
近年来,先后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项、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子课题2项、国家体育总局奥运攻关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项、国家体育总局以及其他各类省部级科研项目100余项目,出版专著40余部,发表SCI、CSSCI、中文核心刊物目录总览等收录刊物论文100余篇,获国家专利10项。获得“山西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山西省高等学校科技进步二等奖”、“山西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山西省高校体育科研论文报告会团体第一名”、“省级精品课程”“山西省优秀硕士论文”等一系列成果及荣誉。
专业设置概况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
我校社会体育专业于2000年获教育部批准设立,2001年开始招生。2012年教育部将社会体育专业更名为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该专业依托体育学一级学科硕士点,以我校兵工特色为背景,发扬太行精神,秉承“致知于行”的校训,本着“立足山西、面向全国”的办学思想,培养具备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掌握健身指导的基础理论、知识与技能,能在体育健身活动中从事健身咨询、技术指导、组织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人才。目前有专职教师22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4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0人,国家级裁判员2人,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2人,双师型教师10人,教学名师2人,优秀青年主讲教师2人。
运动训练专业:
本专业培养具备竞技体育基本理论、知识;专项运动教学、训练和竞赛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备较强的专项运动技能和运动训练指导及竞赛组织能力,能够在各类学校、体育俱乐部、企事业单位等相关部门从事专项运动教学、训练和竞赛、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体育学一级学科学术型硕士学位点简介:
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具备严谨务实的科学素养与人文学风、掌握体育学基础理论与技术,能够独立从事体育学科教学、训练、科研、管理能力的高层次人才。
本专业学制三年;学生毕业时符合中北大学颁发毕业证书条件者,颁发中北大学毕业证书;符合中北大学硕士学位授予条件者,颁发教育学硕士学位。
本学科含四个二级学科: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体育教育训练学、民族传统体育学。
主要课程:体育原理、教学论、运动科学基础、体育科学研究理论与方法、民族传统体育学高级教程、体育人文社会学高级教程、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运动训练学高级教程、中医基础与运专项训练理论与实践、传统体育养生、民族传统体育学科前沿传统武术套路精选、训练进展与前沿等。
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点简介:
体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具备系统的体育专业基本理论和相关学科专业知识,能够熟练运用现代体育科学理论与方法解决体育运动实际问题,熟悉体育教学、运动训练等领域的实际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体育专门人才。
本专业学制三年;学生毕业时符合中北大学颁发毕业证书条件者,颁发中北大学毕业证书;符合中北大学硕士学位授予条件者,颁发体育硕士学位。
主要研究方向:体育教学、运动训练
主要课程:体育原理、教学论、运动科学基础、体育科学研究理论与方法、体育课程导论、运动技能学习原理、体育心理学理论与方法、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运动心理理论与应用、运动训练科学监控、运动伤病的防治与康复、运动技术分析与诊断、应用统计与软件、运动营养与体能保持、体育伦理与健康管理等。
学科团队共30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20人,博士学历8人,外聘研究生导师12人;山西省教学名师1人,运动健将2人,国际级裁判2人,国家级裁判6人,各种学术称号及协会兼职18人。
重点特色学科
现有体育学硕士一级学科及体育专业硕士学位授权,同时拥有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和运动训练两个山西省一流本科专业,形成了覆盖研究生与本科生教育、多层次人才培养的办学格局。学院围绕社会发展需求与自身特色,设有学校体育、体育工程、三晋武术与特殊人群健康干预四个研究平台,依托平台建设成功获批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研究基地省部级研究平台1个。近年来,获批国家级课题5项,省部级课题50余项,科研总经费500余万元。
重点特色实验室及中心
人体机能与动作技术分析实验室,总面积近1000平米,实验仪器设备总值800余万元。拥有英国VICON三维红外运动捕捉系统、德国SIMI MOTION运动捕捉系统、美国NORAXON表面肌电分析系统、美国AMTI三维测力台、瑞典柯世迈肺功能测试系统、瑞典MONARK功率自行车、功率跑台及血乳酸分析仪等高端实验设备及常规实验设备。
实践及科研平台
中北大学体育学科与国家体育总局科研所、山西省体育科学研究所、射箭、跳水等5个项目的国家队和山西省省队以及知名体育企业建立了联合培养研究生和科技服务合作伙伴关系。与山西省戒毒所、山西省消防救援总队训练与战勤保障支队建立了联合试训基地,与太原市尖草坪区文化和旅游局签订《深化校地合作战略框架协议》。承担了“运动干预解毒”、“新兵体能训练科学化”等一系列服务社会工作和战略合作项目,做到了理论创新与实践运用的有效结合,孕育出了一批具有较大社会影响力和良好社会实效性的标志性成果,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学院特色硬件设施的图片
教职工、专家、在校生人数
中北大学体育学院现有教职工共90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20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7人。拥有省级教学名师2名,国际级裁判员3名,国家级裁判员20名。
在校本科生580人,在校硕士生146人。
专家、技术带头人等荣誉
山西省三八红旗手2人,王露、康任侠。
贾谊,博士,教授。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运动生物力学分会委员,中国解剖学会运动解剖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游乐机械工程分会委员,中北大学优秀青年主讲教师。2012年博士毕业于上海体育学院运动生物力学方向。2017-2019年,赴美国佐治亚南方大学访问学习。现为太原理工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在站博士后。研究领域为运动生物力学,动作技术诊断与分析,高加速环境下的人体生理响应等。目前,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子课题1项,山西省软科学研究项目1项,主持山西省体育局科研课题2项,主持山西省“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1项,主持中北大学科学基金项目1项,参与国家体育总局奥运攻关课题1项。获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全国学生运动会科学论文报告二等奖1项,获国家发明专利1项,出版专著2部。近年来,在《中国体育科技》、《天津体育学院学报》、《西安体育学院学报》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
专家风采展示
曹电康,教授,硕士生导师,体育人文社会学学术带头人,中北大学教学名师。主要从事体育教学理论与方法、普通高校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等方面的研究。作为课题负责人,主持和完成了“山西普通高校大学体育教学改革与创新”、“大学体育教学模式及评价方法的改革与实践”等多项省部级科研课题,获省教学成果一、二等奖各一项;获山西省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山西省高等学校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主编国家级十一五、十二五规划教材各一部;参编多部;在《体育科学》、《北京体育大学学报》、《成都体育学院学报》等国内重要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在教学方面,讲授《大学体育》、《学校体育学》、《体育人文社会学高级教程》等多门本科生、研究生课程。
王太林,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山西省学生体协副秘书长,山西省排球协会副秘书长,沙滩排球国家级裁判员。研究方向为排球专项教学训练理论方法与体能训练理论方法。曾获山西省体育科学论文报告会一等奖,中北大学首届“知行杯”我最爱的老师称号;中北大学师德标兵;近几年,主持省级课题三项,发表论文近20篇。多年来在排球教学、训练中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教学成果显著。2010年至今蝉联“山西省大中学生排球锦标赛”的冠军;在大学生沙滩排球锦标赛中多次获得冠军;担任山西省大学生男排主教练参加全国学生运动会。在裁判工作方面参加2014年第二届青年奥运会;世界沙滩排球巡回赛以及全国运动会等国际、国内重要赛事的裁判工作。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
培养目标:毕业生预期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具有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和基本的人文素养; 具备一定的英语能力,掌握基本的计算机使用方法,能使用计算机进行体育赛事的编排和相关信息检索; 对人体结构和生理功能有较深入的了解,具有一定的健康意识; 熟练掌握1项体育运动健身方法; 基本掌握2-3项体育运动技术; 掌握常见疾病的体育康复手段与方法,能够科学的指导他人进行体育健身;、具有组织群众性体育活动与竞赛的能力; 掌握基本的体育管理知识。主干学科为体育学、社会学;核心知识领域主要是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体育保健学、体育概论、体育社会学、体育心理学、体育管理学、社会体育概论、健身原理与方法、实用体能训练方法、专项运动技术与技能(功能性训练与康复、传统体育养生、体能专项训练)等。
培养方案(专业方向):本专业形成了以“功能性训练与康复”、“水中运动与康复”、“传统体育养生”和“儿童、青少年体适能”为特色的三个专业方向,是体育学一级学科硕士点、体育专业硕士点的重要支撑,依托学校“工科背景”,以新文科建设为契机,积极推进与专业相关学科的融合与交叉研究。
运动训练
培养目标:预期学生在毕业后五年左右能达到的具体目标:具备运动人体科学知识和专项运动技能,能够指导体校和学校代表队、体育俱乐部的专项运动训练的能力;具备专项技术教学、训练的能力、在青少年体育培训、体育健身指导与服务等方面具有竞争优势;能够从事本专项竞赛组织、裁判工作,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专业素养;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能利用现代化的手段获取信息不断自我更新知识,提升自身能力。我院本科生就业率逐年提升,近三年平均就业率为89.4%,近三年平均考研率为7%。
培养方案(专业方向):本专业培养具备竞技体育基本理论、知识;专项运动教学、训练和竞赛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备较强的专项运动技能和运动训练指导及竞赛组织能力,能够在各类学校、体育俱乐部、企事业单位等相关部门从事专项运动教学、训练和竞赛、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1、升学概况
体育学院2024届毕业生共129人,其中运动训练专业85人,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44人。升学人数共16人,其中北京体育大学3人,上海大学1人,华东师范大学1人,首都体育学院1人,广州体育学院1人,斯特林大学1人,中北大学8人。
2、就业概况
就业是民生之本,我院认真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有关毕业生就业的各项政策,始终把学生就业工作摆在突出位置,以提高就业质量和就业满意度为中心,完善工作机制,全员参与,创新工作举措,推动就业工作深入有效开展,取得较好的成绩。近年来,我院本科生就业率逐年提升。2024年就业率为88.37%。
彼汾一方,中北屹立。中北大学作为“人民兵工第一校”,在新时代将牢记使命,紧紧抓住时代发展的机遇,更好地发展自己的特色专业,我们相信在全体中北人的奋斗下,中北大学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请有意报考中北的学子相信,新时代的中北大学将会成为你人生路上的明灯。